近日,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队奔赴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里屋孔家红十军指挥部旧址,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走读之旅,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当队员们踏入红十军指挥部广场,一组气势磅礴的革命雕像瞬间映入眼帘。在阳光的映照下,雕塑表面明暗交织,持枪冲锋的战士们仿佛冲破了时空的束缚,重现英勇无畏的战斗姿态。队员们神情肃穆,不自觉挺直脊梁,放慢脚步,怀着敬畏之心缓缓靠近。微风轻拂,衣角飘动,却丝毫未减他们眼中的庄重。有人轻轻抚摸雕像,粗糙的纹理仿佛传递着先辈们浴血奋战时的炽热,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激昂的战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行至孔家祠堂门口,斑驳的青砖灰瓦、布满裂痕的墙面,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经历的战火与岁月沧桑。队员包勇一边擦拭门柱上的尘土,一边感慨道:“这些柱子见证了太多历史,每一寸都藏着动人的故事。” 卢晓越则久久凝视着褪色的门匾,试图从模糊的字迹中解读当年的壮烈。


广场一侧,复刻历史场景的雕塑群吸引了刘致远、卢星辰和邬敬宁等队员的目光。雕塑中,战士们背着破旧行囊、穿着沾满泥土的草鞋,却昂首挺胸、眼神坚毅,那紧握步枪暴起青筋的手,生动展现出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刘致远凝视着雕塑,喉头哽咽:“这得是多大的信念,才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 卢星辰绕着雕塑缓缓踱步,感叹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邬敬宁则伫立许久,与雕塑中战士的眼神交汇,沉浸在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之中。


推开旧址斑驳的木门,一股混合着尘土与历史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屋内,一面鲜艳的中国工农红十军党旗在昏黄的灯光下格外夺目,红色如跳动的火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士们高举党旗奋勇向前的身影。四周墙壁上,一幅幅油画将历史场景鲜活重现:硝烟弥漫的战场、挑灯夜战的指挥部、军民鱼水情的温馨画面…… 每一笔色彩都饱含着深情,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动容。队员们缓步前行,时而俯身细看油画中战士的表情,时而踮脚辨认画中模糊的字迹,眼神中满是惊叹与震撼。

在方志敏同志的事迹展区,邬敬宁的脚步突然顿住。展柜里泛黄的手稿、褪色的照片,无声诉说着这位革命先驱的传奇一生。邬敬宁颤抖着手指,轻轻点在玻璃展柜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该怀着怎样的信念啊!他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这份信仰穿越百年,依然能点燃我们心中的热血!” 他的话音落下,四周一片寂静,唯有此起彼伏的抽气声与沉重的呼吸声,随后,热烈的掌声骤然响起,这是队员们对革命先辈最真挚的敬意,也是他们传承红色精神的无声誓言。

此次红十军指挥部旧址之行,对队员们而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他们从历史遗迹中汲取力量,将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种深埋心间。未来,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宝贵收获,在“三下乡”的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作者:材料学院A2311班 邬敬宁/文 杨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