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从抗战史到青春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开学第一课”让家国情怀“活”起来

发布者:材料学院团学联宣传部 邓贤豪/文 熊焘/审  时间:2025-09-28 14:51:34  

为帮助2025级新生扣好大学生涯“第一粒扣子”,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9月23日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竞知楼开展了新生“开学第一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主题思政课。院长张德勤,副院长王洪涛、姚海龙,党委副书记熊焘走上讲台,以鲜活历史为笔、以精神传承为墨,为新生们带来一堂浸润心灵、凝聚力量的思想盛宴,让抗战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焕发新时代光彩。

图文并茂忆征程,院长领学悟初心

“从九一八事变的烽火到卢沟桥的枪声,从平型关大捷的振奋到百团大战的激昂,14 年抗战历程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英雄的足迹。”思政课现场,张德勤以材料A2531班焊接专业新生为授课对象,借助精心制作的投影课件,通过图文交织、史例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脉络。

课件中,泛黄的历史照片、清晰的战役地图、详实的文献资料逐一呈现,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场景。张德勤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解读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引导新生明白了“抗战精神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是当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源泉”的真正内涵。

英烈故事动人心,师生共鸣传精神

“赵登禹将军率部冲锋陷阵,即使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于思礼烈士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 王洪涛副以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为材料 A2511 班新生展开讲述。彼时,身着迷彩军训服的同学们坐姿端正、神情专注,手中的笔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上的影像资料。

当画面定格在英烈们英勇就义的瞬间,教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不少同学悄悄擦拭眼角;当听到抗战胜利、举国欢腾的历史片段时,现场爆发热烈掌声——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年轻的心灵与革命先辈产生深刻共鸣。“原来课本里的‘英雄’如此鲜活,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我们更要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课后,同学们纷纷感慨道。

以史为鉴明方向,寄语青年担使命

“1894 年甲午战争、1895 年台湾被占、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姚海龙以时间为轴,为材料 A2532 班新生梳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征程。他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娓娓道来,带领同学们“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珍惜和平、开创未来。”他强调,“作为材料专业的学子,你们肩负着推动国家材料科学发展的使命,要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精神洗礼强信念,砥砺前行谱新篇

“抗战时期,无数青年毅然投身救亡图存事业,用青春热血践行‘为国担当’的誓言;今天,你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传承抗战精神,就要从规划好大学生活、承担起成长责任开始。”熊焘围绕“抗战精神与大学生成长责任”为核心,为新生们展开讲解。她通过列举抗战时期青年“弃笔从戎保家国”“深入敌后传真理”的鲜活案例,对比当下大学生在军训锻炼、集体生活、学风建设中的成长课题,让新生们明白 “传承精神不必惊天动地,做好身边事、担好眼前责,就是对精神最好的践行”。她强调,“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希望大家把课堂上的感悟,变成日常里的行动,让抗战精神成为成长路上的‘精神罗盘’。”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寄语,成为此次思政课的精神坐标。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课程为起点,把对历史的铭记、对精神的传承,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