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优秀学子榜样力量,让 “敢闯敢拼、逐梦不止” 的精神在代际间传递,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薪火相传 榜样面对面” 系列访谈活动再启新篇。本次活动特邀成功跨考入北京大学的吕善港学长,由学院学子对话其从普通本科到顶尖学府的考研逆袭历程,既是一次备考经验的深度分享,更是一场 “以榜样为炬、传奋斗薪火” 的精神接力,为有考研意向的学弟学妹照亮前行方向。

以遗憾为序章,在质疑中锚定北大梦 —— 薪火之 “志” 的萌发
吕善港学长的求学路,从一场 “遗憾” 开始。高考发挥失常后,他进入九江学院就读,但这份 “未达理想” 的落差,并未成为困住他的牢笼 —— 从大一起,他便暗下决心 “要为 985 拼一次”,将对顶尖学府的向往深埋心底。大二时,他凭借理科优势冲击高数竞赛打磨实力,利用暑假全力补学英语短板;大三课堂上,当任课老师问及考研规划,他当着全班同学坚定说出 “考北大”,这份勇气不仅点燃了身边同学的考研热情,也让自己的目标愈发清晰。
面对老师 “跨考北大难度太大,建议调剂其他院校” 的劝阻,以及父母的担忧,吕善港始终未动摇。“选择北大不只是为了学历跃迁,更是要给当年那个因挫败感蜷缩的自己一个交代。” 他的坚持,不仅是个人对梦想的执着,更埋下了 “打破偏见、证明可能性” 的精神火种 —— 这份 “敢想敢闯” 的志向,恰是 “薪火相传” 中最珍贵的起点,让后来者明白:普通本科的出身,从不是限制梦想的边界。
以科学为舟楫,用精准规划破备考难关 —— 薪火之 “法” 的传递
谈及考研成功的关键,吕善港学长将 “科学规划” 放在首位,而这也是他希望传递给学弟学妹的核心经验。在院校与专业选择上,他建议 “先明兴趣与优势,再扣紧职业规划,结合院校专业排名、招生政策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在学习计划制定上,他独创 “十天周期法”—— 以十天为单位明确学习内容并复盘总结,同时根据自身作息 “错峰发力”:下午精力充沛时,在图书馆专攻一门核心科目;晚上宿舍零散时间,则用来背单词,让每一分钟都转化为有效学习。
面对备考中的 “硬骨头”,他更有一套实用策略: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课知识点,便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同学反复钻研;英语阅读与写作薄弱,就花大量时间专项练习;即便网课中已学过的知识点,课堂上仍会再听一遍,“不同老师有不同理解,多多益善”。这些具体可复制的方法,如同 “薪火” 中的 “火种”,为学弟学妹提供了可落地的备考路径,让 “努力” 不再盲目,让 “梦想” 有了方法支撑。
以坚韧为铠甲,在压力中淬炼成长力 —— 薪火之 “韧” 的传承
考研路上,压力与挑战如影随形,吕善港学长的应对之道,尽显 “坚韧” 本色。心理压力最大时,他会通过投入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让焦虑情绪在热爱中释放;学习遇到瓶颈时,他从不退缩,而是以 “多问、多学、多复盘” 的态度逐个攻克。“考研的压力不仅来自学习,更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但只要专注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就不会被焦虑裹挟。” 他的这份从容,正是 “薪火精神” 中 “直面困境、永不言弃” 的生动体现。
而这份坚韧,最终化作了通往北大的入场券。得知录取结果时的激动,不仅是对自己付出的回报,更印证了 “坚持终有回响” 的真理。“即使没考上,我也会重来,直到成功。” 吕善港的这份执着,传递的不仅是 “不放弃” 的信念,更让 “薪火” 有了 “百折不挠” 的温度 —— 让后来者明白:备考路上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唯有扛住压力,才能迎来破茧时刻。
以期许为尾声,让逆袭之光照亮更多人 —— 薪火之 “暖” 的延续
回顾考研历程,吕善港学长坦言,最大的收获不是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 “自律、坚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伴随备考形成的品质,将成为他未来人生的宝贵财富。而当被问及 “下一届学子能否超越你们的成绩” 时,他的回答充满信心与期许:“一定会!我这次跨考北大是学院首例,希望能给学弟学妹带去希望,让他们相信‘不可能’是可以被打破的;也盼着学院考研上岸率越来越高,大家都能考上超乎预期的学校!”
这份 “盼后辈更强” 的胸襟,恰是 “薪火相传” 的核心要义 —— 榜样的价值,从来不是 “树立不可逾越的标杆”,而是 “证明可能性、点燃更多人梦想”。吕善港学长用自己的逆袭之路证明:普通本科也能叩开顶尖学府的大门,而他留下的 “志向、方法、坚韧”,则如同三簇不灭的薪火,在学院学子间传递,激励更多人勇敢踏上逐梦路。
此次 “薪火相传 榜样面对面” 访谈,让吕善港学长的逆袭故事成为可感、可学的 “活教材”。未来,学院将持续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优秀学子的成长经验转化为 “奋斗薪火”,以 “前辈引路、后辈接力” 的方式,助力更多学子在逐梦路上少走弯路、坚定前行,让 “敢想敢拼、追求卓越” 的精神在材料学院代代相传。